为您节约时间,可输入您的号码点击回电
中国养老服务业专家沙龙·汇聚精英 研究政策 探索模式 传播理念
发言嘉宾:董红亚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
关于医养结合,2015年我做过民政部民政研究中心专项委托的相关课题--《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需求及政策评估》,当时做了全国、浙江省点面结合较为系统全面的课题调研,对这一主题有一些思考。 今天选这个视角来嵌入谈医养结合和长照问题,是基于现状的思考。
以国家医养结合专项指导意见(84号)2015年出台计,到现在已快2年了(行业和各地实践更早),我们还在感慨官方或媒体的一些基本用词的混乱,比如前段时间国务院督查组督查内容的名称就叫“医疗养老专项督查工作”。甚至我们对“医养结合”这个提法也颇有微词,认为是养护结合或养护康结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讲这个问题的语境不同,梳理下起码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在讲这个问题:
一是从需求和供给者层面看:老人和家属,实施医养结合要求解决的是住养老人的日常医疗服务便利性和医疗费用问题;养老机构,通过医养结合主要希望解决的是助医服务和老年人突发状态的风险管控问题。
二是从民政和专家层面看:是从养老服务视角来讲医养结合,也就是长期照护视角下的医护资源和社会照护资源的整合问题。
三是从国家政策层面看:84号文件的政策目标表述为,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综合、连续转接的服务。后来,健康中国纲要以及“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从积极老龄化角度,又前置“健康干预”。
很明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定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宏观层面的总体制度设计。着眼的是全生命周期、全人服务理念下的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这没有问题,而且很必要,也是制度建设首先要解决的第一层。问题在哪儿?
从“有养无医”走向了粗暴的“以医代养”
医养结合实际需要和实践推进太快了,政策细化跟不上;全人、全生命周期里涵盖内容太多,里面的服务项目性质、服务、目标等差异很大,在医是刚性、专业、有资金保障的情况下,老人和社会资本自然都往医靠。于是出现了从“有养无医”,走向粗暴的”以医代养”的现状。
这是第一个层面要表达的,即各层面讲这问题,话语体系不同。实质是国家及主要部门(卫计委),对这个问题操作层面的关注还没到长期照护这一层面。
一个倾向,两个问题
第二层要表达的是,从医养结合实践看,问题确实很突出。可以概括为 :一个倾向,即重医;两个问题,即医养结合失序、医养结合低效。
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第三层面,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1.要以建立长期照护制度为导向来推进医养结合。从长期照护视角框架下来讲医养结合,其定性、内涵外延、设施类型和标准、筹资机制、队伍等问题自然就清晰了,不会再无限泛化或语义不清。这是做事情、讨论问题的基本前提。而且不管照护保险当前实不实施,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必须明确提出并有序全面推进。
当前,在国家对长期照护制度界定不明的情况下,个人认为不要过于强调医养结合及发展指标的考核,我们把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放大了,某种意义上老年人是治不好的,重点是干预和功能尽可能维持。关键是要理清楚从长期照护角度来讲,医养结合的“医”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2.医养结合不是一种养老模式,不是简单两者设施的相加,它是一种机制,资源整合的机制。
从这点来讲,当前医养结合低效的主要责任在卫计部门。卫计部门应更主动有为,或者国家对现有医疗资源的流动机制要做很多突破以及强制性对养老服务支持的规定。
3.要注重从照护文化的角度来提升质量。养老服务要讲技术和标准,但不要技术化和标准化,养老服务是很个性化的东西;民政和老龄部门要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解决养老服务的人性、品质、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包容问题。
普亲养老咨询热线 · 4001-181-080
普亲养老客服微信号 · 13397617758